深秋的北京,国家击剑训练中心的场馆内,金属碰撞声此起彼伏,一群身着白色击剑服的身影在剑道上快速移动,其中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十四岁的姜鑫瑞刚刚完成一组高强度实战训练,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他却毫不在意,专注地与教练复盘刚才的每一个技术细节。
“手再抬高一点,对,就是这样。”教练轻轻托起他的手臂,“记住这个角度。”
这样的场景,在姜鑫瑞的生活中已经重复了上千次,就是这位来自北京第二中学的初二学生,在今年夏天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上,一举夺得U14组男子花剑个人赛冠军,成为备受瞩目的击剑新星。
“第一次握剑,我就爱上了这种感觉”
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七岁,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母亲带他路过一家击剑俱乐部,玻璃窗内,身着白色防护服的运动员们优雅而敏捷的身姿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
“妈妈,他们在做什么?”年幼的姜鑫瑞好奇地问。
“那是击剑,想试试吗?”
这一试,就是七年。
“第一次握剑,我就爱上了这种感觉。”姜鑫瑞回忆起初次接触击剑的情景,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那把剑比我想象的要重,但握在手里,却觉得特别自在。”
起初,父母只是希望这项运动能帮助内向的儿子变得更开朗一些,没想到姜鑫瑞在击剑上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热爱和天赋,入门阶段,他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反复练习基本动作,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其他孩子练半小时就喊累,鑫瑞却能一声不吭地练上一整个下午。”他的启蒙教练刘健回忆道,“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个简单的弓步动作,他要练习上百次,直到完全标准为止。”
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伴随着姜鑫瑞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他从未缺席过一次训练,在北京最热的七月,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剑道上挥汗如雨;在寒冷的冬夜,训练结束后他还要加练体能,回到家时往往已是深夜。
“场上只能靠自己”
竞技体育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21年,十一岁的姜鑫瑞首次参加全国性比赛,由于过度紧张,他在首轮就被淘汰,那场比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永远记得那天走出赛场时的感觉,”姜鑫瑞的语气平静,“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待着。”
失败并没有击垮这个少年,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场上只能靠自己。”姜鑫瑞说,“没有人能替你思考,没有人能替你承受压力,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自己做出,每一个后果都必须自己承担。”
这种领悟让他的训练更加刻苦,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记录每一场比赛的得失,甚至自学运动心理学,只为在赛场上能更加沉着冷静。
去年的城市邀请赛上,姜鑫瑞在半决赛中遭遇了老对手陈浩,两人曾三次交手,姜鑫瑞均以微弱劣势落败,这一次,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战成14平,最后一剑,姜鑫瑞在被动防守中突然反击,以一道精准的斜线刺中对方有效部位,赢得了比赛。
“那一刻,我听见全场观众的欢呼,但最清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姜鑫瑞描述着那个关键瞬间,“我知道,我突破了自己。”
“比赛让我更加自信”
随着比赛经验的积累,姜鑫瑞不仅在技术上日益精进,性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以前的鑫瑞在陌生人面前说话都会脸红,现在他能从容地接受采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姜鑫瑞的母亲欣慰地说,“是击剑改变了他,比赛让他更加自信。”
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赛场上,也延伸到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学校,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变成了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从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到主动参加演讲比赛,他的班主任王老师观察到了这一变化:“姜鑫瑞变得更加开朗、稳重,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如何解决,而不是退缩。”
今年五月,姜鑫瑞受邀在全校师生面前分享自己的击剑经历,面对上千人,他侃侃而谈:“击剑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进攻和防守,更是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相信自己。”
这番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未来之路
随着成绩的不断提升,姜鑫瑞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有多所体育传统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会放弃学业,”姜鑫瑞坚定地说,“文化课学习和击剑训练同样重要,它们让我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他的日常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六点起床晨读,七点半到校上课,下午四点放学后直奔训练馆,晚上三小时训练结束后,还要完成当天的作业,周末更是全天训练。

“累吗?”记者问他。
“当然累,”少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了,“但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累也值得。”
对于未来,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长远则希望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也很艰难,”他说,“但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
国家击剑队总教练王海滨在一次青少年选手选拔活动中注意到了姜鑫瑞,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孩子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专注,更为难得的是,他对击剑有着纯粹的热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能够持续进步,未来可期。”

榜样的力量
在同学和队友眼中,姜鑫瑞不仅是赛场上的佼佼者,更是学习的榜样。
“他总是乐于帮助技术不如他的队友,”同队的张明宇说,“训练结束后,他经常会留下来陪我们加练,分享他的经验。”
这种团队精神也体现在学校里,每当有同学生病缺课,姜鑫瑞总是主动分享自己的笔记;班级组织的公益活动,他也积极参与。
“体育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赛场上,”姜鑫瑞认为,“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帮助他人,这些都是击剑教给我的重要品质。”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姜鑫瑞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数万粉丝,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他发布的内容大多与击剑训练和比赛有关,偶尔也会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并喜欢上击剑这项运动,”他说,“它不仅是力量和技巧的较量,更是智慧和意志的比拼。”
梦想刚刚启航
夕阳西下,姜鑫瑞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收拾好装备,准备回家完成剩下的作业,训练馆的墙上挂着一排排历代击剑冠军的照片,他们的目光坚定而执着。
“总有一天,我的照片也会挂在这里。”少年轻声说道,随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过在那之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出训练馆,北京已是华灯初上,姜鑫瑞背着重重的剑包,汇入熙熙攘攘的人群,明天,他又将迎来新的挑战——一场重要的期中考试和周末的积分赛接踵而至。
“紧张吗?”记者最后问他。
“有一点,”少年诚实地点点头,随即又露出自信的笑容,“但我已经准备好了。”
对于这个十四岁的少年来说,梦想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岁月里,还有更多的赛场等待他去征服,还有更多的自我等待他去超越,正如他所说,比赛让他更加自信,而在那方形的剑道上,他学会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场上只能靠自己。
这条路,他将独自前行,却又从不孤单。







发表评论